范方俊

1969年出生,安徽蚌埠人 教授,博士生导师,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委员 办公室:人文楼211 邮箱:fanfangjun1969@sina.com

教育背景

(1)1987-1991  本科就读于安徽大学中文系,获文学学士学位

(2)1994-1997  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,获文学硕士学位

(3)1997-2000  博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,获文学博士学位

(4)2001-2003  在北京师范大学金沙娱场城app7979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


研究方向

(1)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、中西比较戏剧


教授课程

(1)外国文学史

(2)比较文学概论

(3)比较戏剧专题

(4)比较诗学专题


科研项目

(1)跨文化视野下中西戏剧中的异国形象研究(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20&ZD283子课题)

(2) 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(国家社科基金04CWW003)

(3)欧美现代小剧场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社团研究及资料汇编(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13XNI012)


代表性论文

(1)《普利策戏剧奖对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》,《学术研究》2023年第8期

(2)《试论中西戏剧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历史和方法论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23年第3期

(3)《“大历史观”视野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23年第4期

(4)《“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”之再考据及意义——兼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中的先驱作用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23年第1期

(5)《易卜生“社会问题剧”对于美国现代戏剧的先驱作用》,《山东社会科学》2022年第11期

(6)《莎剧表演美国化的时代语境与历史贡献——以布斯家族为例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22年第5期

(7)《尤金·奥尼尔早期戏剧创作及其对美国现代戏剧的先驱作用》,《山东社会科学》2021年第11期

(8)《<汤姆叔叔的小屋>的戏剧改编及其对美国本土戏剧的影响》,《戏剧》2018年第6期

(9)《<奥赛罗>对于“黑色”的双关意象及其对美国本土戏剧的影响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8年第5期

(10)《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化的开端与影响——<理查三世>传入美国的历史语境及本土化回应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8年第5期

(11)《“汤显祖与莎士比亚”话题提出的时代语境及问题实质》《学术研究》2016年第12期

(13)《清末学术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》《西北大学学报(哲社版)2016年第4期

(14)《找寻中国现代戏剧的“现代性”》,《江汉论坛》2016年第11期

(15)《话剧不只是“对话的戏剧”》《光明日报》2014年2月10日

(16)《欧洲小剧场运动的现代性质及其对美、中现代戏剧的影响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13年第2期

(17)《移动的边界: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之定位及未来展望》《学术研究》2013年第5期

(18)《威廉·福克纳“约克纳帕塔法”小说与清教文化传统》《安徽大学学报(着社版)2013年第5期》

(19)《戴望舒翻译梵·第根<比较文学论>的缘由及意义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3年第第5期

(20)《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2年第10期

(21)《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?”的西方语境与中国解读》,《新华文摘》2012年第11期

(22)《马克思论威廉·莎士比亚》,《福建论坛》2012年第5期

(23)《话剧民族化,还是中国化?》,《艺术评论》2012年第5期

(24)《中国现代戏剧的“舶来”性质及跨文化研究属性》,《艺术评论》2012年第1期

(25)《觉世与救心:梁启超晚清戏曲改良及其影响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3期

(26)《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两次转型》,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2011年第2期

(27)《从居斯塔夫·朗松的<龙沙如何创造?>看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的文学史研究性质》《江淮论坛》2011年第5期

(28)《现代戏剧的“舶来”性质和民族属性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0年第5期

(29)《近现代之交的中国诗学转型与王国维的学术使命》,《人文杂志》2010年第1期

(30)《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论争和对话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5期

(31)《现代性的寻求:中国现代戏剧的命名及内涵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0年第8期

(32)《洪深与哈佛“英文四十七”》,《新文学史料》2010年第4期

(33)《弗雷德里克·詹姆逊的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”》,《马克思主义研究》2010年第5期

(34)《大众狂欢式阅读挑战专家解读》,《中国教育报》2009年7月4日

(35)《穿越历史的时间之维》,《中国教育报》2008年11月13日

(36)《生活在别处——舞剧<堂吉诃德>观感》,《艺术评论》2008年第5期

(37)《试析朱光潜和钱锺书对莱辛“诗画异质论”的比较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5期

(38)《尼采的<人性,太人性>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6年6月26日

(39)《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之思》,《外国文学》2006年第2期

(40)《超越东方主义》,《中国教育报》2006年3月16日

(41)《从“解构”到“建构”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06年第1期

(42)《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危机——兼对“比较”的历史语义学的追溯》,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2005年第8期

(43)《重建“巴比伦之塔”与学术大众化时代的话语危机》《中国教育报》2005年7月28日

(44)《萨特: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意义》《中国教育报》2005年7月7日

(45)《罗大冈与<望舒剪影>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5年5月27日

(46)《批评的解剖:王国维“意境论”文学批评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6期

(47)《洪深论中国戏剧的现代性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5期

(48)《<大师与玛格丽特>的艺术意蕴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3年3月22日

(49)《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》,《汕头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1期

(50)《汉语言与印欧系语言的异质性及其对中西诗学的深远影响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00年第5期

(51)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对话》,《东方》2000年第5期

(52)《中西诗学原型意象探寻》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5期

(53)《走向对话的中西比较诗学》,《东方》1999年第8期

(54)《“陌生化”的旅程: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1998年第5期


主要专著

(1)《影响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(2018)

(2)《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》,人民出版社(2013)

(3)《“大历史观”视野下的清末“戏曲改良”》,中国戏剧出版社(2013)

(4)《洪深与二十世纪中外现代戏剧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(2003)